传统金融的交易结构总体来说是集中式的,以存贷款业务为例,储户把钱存在银行,银行把钱贷给借款人。对于借款人来说,这是一种间接融资,因为他的钱借自银行,而不是直接借自储户。对于储户来说,他同样是通过银行间接把钱借给了借款人。银行在此过程中发挥资金融通的桥梁作用。但重要的是,它切断了储户与借款人之间的联系,导致储户不知道自己的钱借给了谁,借款人也不知道自己借的钱真正来自于谁。
在存贷款业务中,银行的作用相当于资金集散地,它集中受理储户的存款,支付存款利息;再集中办理借款人的贷款,收取贷款利息。因而这种交易结构是集中式的,储户和借款人通过银行这个中心机构链接起来,实现资金的流通。集中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客观上也曾有利于资金的快速流通。但随着银行垄断地位的形成和监管门槛的存在,集中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银行的收益日益依赖政策保护带来的“政策利差”。“信息不对称”和“嫌贫爱富”也使得银行一直备受指责。
集中模式导致的“政策利差”和“信息利差”提高了资金融通的成本,阻碍了资本的优化配置,“嫌贫爱富”则使得大量小微企业和个人无法获得所需的金融服务。借助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交流与资金流动的便利,新型的金融服务逐渐出现,这些服务直接连通资金的借方和需方,呈现出典型的去中心化结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点对点(peertopeer)金融。
在实体经济中规模经济是最重要且广泛存在的现象。当工场大规模生产产品,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单位成本降低,企业整体利润增加。而如果一个小作坊生产同样的产品,由于生产规模的限制,永远无法获得成本上的优势。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实体金融,表面上看像小作坊相对于工厂,但是由于其地域不受限制,用户获取与操作成本低,更可利用自身灵活多变的特质更精确地捕捉金融需求,实际上实现了个性化、多样化基础上的规模经济。
互联网金融能提供的服务或产品具有远远大于实体金融的多样性,不同的风险偏好、不同的资产标的、不同的时间安排等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以较低成本展现和满足。例如,在牛牛理财的平台上,牛牛将互联网理财产品做成月、季、年三种理财账户*(定期理财已于2017年8月21日暂停),非常简洁,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和未来预期,自行选择适合的理财产品,到期取现或续存,方便快捷。这种便捷性能够很好补充甚至代替某些线下金融需求,省去大量时间成本。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以低门槛、低成本提供的定制化“金融”服务,突破了实体金融所服务的阶层或机构,为金融市场带来增量。在传统金融机构,1对1私人理财服务只有贵宾VIP才能享受,但借助互联网技术,如智能客服机器人、微信,1对1个性化服务就能成为每一个理财用户的标配。这一成本优势的获得一是因为互联网虚拟平台建设和维护成本相对于实体营业网点要低得多,而是因为互联网平台的交互属性给予交易双方更多表达自己需求的机会,而捕捉这些需求对于平台而言一般只需要程序上的改善。
与此同时,点对点的P2P交易也伴随着交易风险的升级,需要较为完善的社会征信系统和适度的金融监管。在中国的监管环境下,开放社会征信系统还不容易实现。虽然监管层已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民间征信市场发展,但政策落地和产业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为解决交易风险的问题,牛牛理财主打“资金托管+担保+独立风控”的阳光P2P移动互联网投资理财新模式,采用第三方担保,和国内十数家有雄厚资金实力和担保经验的第三方担保平台合作,并执行银行资金托管。目前,从资本市场来看,市面上比较出色的担保型平台几乎都很快就拿到了投资,能够受到资本的亲睐,与这种模式的法律框架更加清晰有关,担保型平台的定位更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资金托管可以避免资金池违规风险,而合作机构进行担保也可以规避平台自担保的违规操作。
无论如何,互联网金融为我国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而传统金融的交易结构也在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到来而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如果以提高平台信息透明化、降低交易风险为牵引,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把资产交易的过程(包括交易资产的信息描述、交易流程、结算流程等)标准化,使得投资者能更准确定位自己的需求,像买卖股票一样方便安全地买卖资产、融通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像牛牛理财这样的安全P2P平台一样,采取自身体系的建设和有效监管,构建安全、高效的网络交易环境,那么平台上的交易信息反过来能为数据分析提供基础数据,降低信息采集的成本,形成正向反馈。从而为牛牛理财的投资者提供更加丰富、灵活、便利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